海洋環境監測:組織過八十余次海洋環境現狀監測任務,主持編了近四十余項海洋環境現狀調查專題報告,主要包括:《舟山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擴建項目海域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專題報告》、《玉環縣大麥嶼能源(LNG)中轉儲運項目海洋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專題報告》、《溫州機場擴建工程海洋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專題報告》、《樂清市翁樂
教授、博導、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教副主任,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、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,研究方向:1. 海洋平臺結構健康監測及安全評估2. 海洋浮式結構/系泊系統耦合動力分析3. 海洋柔性管結構設計分析關鍵技術4. 海洋平臺結構振動分析及減振技術主要從事海洋工程結構損傷診斷、健康檢測和動力分析
楊永春,男,1964年3月生,漢族,中共黨員,現任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,教授。中國力學學會會員、中國海事司法鑒定專家。2003.12-今.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:1、海洋工程實驗技術 2、結構動力分析;講授課程:1.本科生課程:實驗應力分析、海洋工程結構檢測、船體強度與結構設計
研究方向: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實用化技術開發、港口、海岸工程及其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研究、海洋環境水動力學;港口物流EAMEN組織委員會主任委員、AWTEC組委會委員、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海洋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、海洋工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常務主任、山東省暨青島市海岸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史宏達,男,196
1985-2006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船研所 研究員級工程師 2006-2010 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船舶設計中心 經理 2010-至今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教授
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教授,分別于1984,1986,1989年在日本大阪府立大學工學院獲得工學學士、碩士、博士學位。作為訪問學者,曾在日本信州大學從事合作研究。1、船舶與海洋工程計算流體力學2、港口、海岸、水利工程中的水動力學問題.主要學術及社會兼職有:應用力學學報編委,中國力學學會計
唐文勇,男,1970年生,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1991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專業,1993年獲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工學碩士學位。1997年在上海交通大學獲船舶結構力學工學博士學位,導師為中國船舶結構力學奠基人之一陳鐵云教授。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
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教授,院長助理,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電子委員會可靠性學組副組長。主要從事船舶及海洋結構物設計與制造技術研究。專長是新概念海上裝備系統開發研究及系統可靠性工程研究。在海上裝備系統開發研究過程中,他率先采用虛擬試驗方法,克服了普通模型試驗無法揭示多剛體運動耦合特征的困難,有
上海交通大學教授,系別:船舶與海洋工程,中國民主同盟盟員,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、教授,IEEE會員,中國造船學會會員,國家863計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、863計劃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,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委員,上海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。
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:船舶數字化智能設計方法、船舶先進制造技術、船體曲板智能成形、新船型開發與船型優化等。柳存根,男,教授,1958年生。,現任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副主任,長期從事船舶設計制造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。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。研究方向為船舶3D數字化設計,船
上海交通大學教授,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研究方向:船舶及其它海洋運載器的操縱與控制、數值船池技術及其在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中的應用等。1982年本科畢業于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船舶設計與制造專業,198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船舶流體力學專業;曾留學聯邦德國漢堡大學多年,1994年獲漢堡
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 研究方向:浮式海洋平臺與系泊系統水動力性能;深水模型試驗方法及相關理論。博士,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1998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工作至今,歷任助教、講師、副教授、研究員和長聘教授。2010年3月至5月美國夏威夷大學土木與環境
上海交通大學教授,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,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:海洋深水平臺、浮式生產系統、水動力學等。
上海交通大學教授,中船工業集團第708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方向:海洋深水平臺、浮式生產系統、水動力學等。
中組部“青年千人計劃”入選者,特別研究員,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:海洋裝備研發,非線性水波動力學,海洋流體力學基本問題